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全方位总结和概述,并明确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柱与活水,构筑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本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人类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它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实际相结合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时代特色、国际视域和世界视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和不断前行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本质与不变“本色”。亮出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找到文化自信的“真钥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固本铸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支撑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个发展进程,任何一个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迈向未来,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一方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本质和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精神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守住文化自信之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需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追求,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根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根。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历史根据,否认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文化,就如同浮萍没有根脉,如同建筑没有地基,也就丧失了生命力。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具有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根本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同样,今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大的底气来源于从未中断的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壮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是“支柱”。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那么,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就是文化自信的支柱和骨气。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积聚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即用血泪和汗水熔铸而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在推进伟大梦想实现的征程中,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价值,积聚中国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既立足中国实际,又面向世界和未来,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表现和要求,也是文化自信的吸引力和动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活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文化历史发展向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与传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则从文化的现实存在向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存在方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坚强支柱,也要有丰厚的现实土壤和源源不断的活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长土壤,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长流不断的活水。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新时代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壮实与打牢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支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