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问题始终是关乎旗帜、道路、命运和发展目标的根本问题,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更是直接关系国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人民幸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总抓手。其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从制度视角为壮大意识形态提出的管全局、管长远的顶层设计,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宣言书”,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更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举措。
一、重大制度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旗、思想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立心和立魂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我们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就没有依归、没有方向、没有居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意识形态的精神之旗和思想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归根到底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以马克思主义应对多元社会思潮。
从理论维度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作的重大判断。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主体、方向和趋势,揭示了历史规律,指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之路,它在根本上是科学、是真理,始终占据着科学和道义的制高点。“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是基于它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世界上有很多思想、理论和学说,但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和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为人类谋进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时空的伟力,就在于它在人类历史的大格局中以彻底的理论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从历史维度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面貌所得出的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使之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任务紧密结合。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发展注入了新生机、新力量,我们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世界上有很多主义、很多政党,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像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这样开辟了一条能让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宽阔道路。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以马克思主义照亮前进之路。
从现实维度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是应对多元社会思潮所作的必然选择。当前的社会思潮鱼龙混杂,既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落后的,更有腐朽、反动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媒体快速发展,我们的舆论生态场域扩大,全媒体的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需要我们既用显微镜,也用放大镜,提高辨识力。所以,全媒体提出的意识形态治理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政治定力,巩固拓展意识形态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统一思想、凝魂聚力。
二、明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个制度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优势,《决定》将之概括为13个方面。这些显著优势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在新时代,我们要发挥制度优势,保障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源头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自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存在各种歪曲、抹黑、唱衰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调。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被部分人“质疑”“诬蔑”,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真正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至于出现了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事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勾画了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路线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标志着我们的制度建设踏上了“中国之治”的新征程。中国制度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能够提升“四个自信”,能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最核心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参天大树之根本。
三、筑牢思想之基:健全用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
《决定》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首要任务就是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筑牢思想之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
第一,把常态化、制度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凝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梦想的思想基础、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当前,最大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把新思想宣传好、贯彻落实好,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
第二,把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总抓手。摧毁旧世界、旧制度,需要借助物质力量,但改变旧思想、旧观念,还要借助于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认识中国、推动工作的强大武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要用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回望历史,我们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理论彻底、抓住了人心这个根本,迎合了人的需要,吸引了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面对当下,我们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守牢思想“总开关”。
第三,把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常态机制。各党委(党组)应当把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应该按照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报送相关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备案。建立各层级学习制度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目的,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从严治学。学习内容应该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国家法律法规,党史、国史、世界历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可以通过集体研讨、个人自学、专题调研等形式,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
第四,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把全媒体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传播媒介。一方面,要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形成学习之风。必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学习平台,要以多样化的形式抓好面向社会各界别、各领域的宣传普及,实现宣传全覆盖。应注重以直播、视频等现代化手段扩展理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借助数字报刊、媒体传播理论。必须让数字报刊、媒体成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四、占领思想阵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与各种错误观点作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战场、主阵地,我们一定要坚守这块阵地不动摇。黑色地带是负面的战场,要坚决遏制、管控。灰色地带要极力争取,使之转变为红色地带。为此,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旗帜鲜明与各种错误观点作斗争。
第一,坚决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西方与非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对立的出现,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又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干扰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蔓延。
第二,进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党的各项斗争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在这个领域我们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要认清意识形态之争在本质上是信仰、主义和制度之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鲜明的立场,做到敢于亮剑、勇于战斗。同时,《决定》强调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就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区分思想性、原则性问题,坚定主流思想认同和自信,以学术观点讲政治问题,以学理性驳析错误观点。
第三,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斗争。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有矛盾就有斗争。这些斗争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表现为同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短板的斗争。除此之外,我们要坚持同制约人民当家作主各种障碍的斗争;同人民群众反映激烈的焦点、难点问题的斗争;同束缚新时代改革创新的顽瘴痼疾的斗争;同违背法治建设的社会突出问题的斗争;同落后、腐朽、庸俗文化的斗争;同突发的自然灾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斗争;同各类威胁人民安全的言行的斗争。进行这些斗争,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逐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进行反恐、反殖民、反霸权、反分裂等意识形态的斗争。当前我们面临的外部意识形态斗争主要有反恐、反殖民、反霸权、反分裂斗争以及同保护主义的斗争。可以说,这些斗争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目标能否顺利推进和实现。
五、严守高校阵地: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决定》特别强调要“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在立德树人方面,要求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铸什么魂”“立什么德”“育什么人”等时代命题,是严守高校阵地,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根本遵循,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指导地位的思想指引。高校要帮助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升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学校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
第二,建立学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学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当前的高校思政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过建立学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研究、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夯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狠抓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高校教师要严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实现“三大课堂”的意识形态教育无缝对接。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在学校教育方面就是特别要立足网络课堂,推动意识形态教育与全媒体有机结合,探索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系列“微阵地”,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引导青年学生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作者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
|